聚小钱 办大事——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之整合涉农资金效应见闻
韶关翻译公司推荐
一粒沙子很小,但把粒粒细沙堆积起来,就能用之修路建房。
一分钱很少,但数万分钱积攒起来,就能办成大事了。
清远市整合涉农资金,起到的就是这样一种“量变引起质变”的效应。
盛夏六月,记者来到清远市乡村,切身感受这种“质变”效应。
清远市英德西牛镇新城村是记者走访的第一村。
该村总人口为573人,近年来,村里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收益。“这些钱如果全部分给村民,人均也就300多元,这点钱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不经意间就用光了……”50岁的村民曾安这样对记者说。
如果把这笔钱整合起来使用,其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清远开始进行涉农资金的整合后,经村民们同意,新城村把这些资金集中起来使用,统筹用于村中公共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这些年来,村里共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村里才能统一建起新楼房。能住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楼房,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归根到底,是整合资金给我们带来的福气啊!”曾安甚为激动地对记者说。
新城村村民的受惠只是清远市整合涉农资金效益体现的“高度浓缩”。
“截至今年4月底,清远全市累计整合非普惠性涉农资金11.19亿元,共有14114个经济合作社同意开展资金整合,累计整合种粮直补、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普惠性涉农资金3.28亿元。先后成为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广东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清远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家辉接受记者专访时,不无自豪地说。
作为全国唯一的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地级市,清远是如何整合涉农资金,让之发挥“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光辉”之作用的呢?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先行先试整合涉农资金
在过去,财政涉农资金在项目申报、建设、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撒胡椒面”或重复和交叉的现象。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成为各地探索解决的一大难题。
针对财政涉农资金分散和使用效益低等问题,从2013年开始,清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遵循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鼓励由村集体整合全村生态公益林补偿、种粮直补等涉农资金,统筹用于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
“清远之所以要整合涉农资金,是有深层次的考虑的。”清远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鲁小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之进行了解读:一方面涉农资金利用效率太低,一家几百块钱,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土地流转的发展,真正种地的农民反而拿不到钱,与之相反的是,撂荒的地照样拿钱,本是鼓励农民种粮的补贴变味了,造成农民的依赖心理。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清远市决定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
清远先行先试的涉农资金整合,包括普惠性涉农资金整合和非普惠性涉农资金整合。所谓非普惠性涉农资金,不是发到村民个人手上的,各部门针对不同项目发放的涉农资金。
鲁小鹏告诉记者,非普惠性资金在政府的牵头下进行项目整合,更能发挥综合效应,很多项目,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只靠该项目的补贴资金是做不好的,但是将山水田村路等其它各项资金综合起来,效果就好很多,就会改变一直以来“九龙治水”“撒胡椒面”的问题。“这就好比一个小区,原来水管、电线、网络、天然气管道分开挖路铺设,你铺好我又挖,费力不讨好;现在大家一起挖开铺设,省了钱,效果还更好。”他生动地比喻道。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