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农综改之整合涉农服务平台:家门口享受“一站式”服务
韶关翻译公司推荐
上图为农资化肥销售网点进入了服务站。 韶关日报记者 张伟 摄
住在农村,享受城里的服务——这不是白日做梦,而是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整合涉农服务平台后,清远广大农民切实得到的“实惠”。
这“实惠”以记者眼见为实。
6月13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清远市英德西牛镇金竹片区公共服务站。该服务站位于省道S348线旁,总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红瓦二层楼三面环围。偌大的服务站内,包括超市、卫生站、农家书屋、烟花爆竹经营部等生活设施,也有农资商店等生产服务平台以及正在建设的电商平台。此外还有交通安全服务站,承接部分交通服务职能,主要服务周围一万多农民。
“在2014年12月23日综合服务站开张之前,金竹片区的村民要到10公里山路外的西牛镇上才能把钱花出去,把东西买回来,很不方便。而且村里就那么一两家小卖部,东西少,还有假货。服务站开张后,金竹片区村民的生产生活一站“搞掂”,相当方便,免除了大家的奔波之苦,农民对此非常欢迎。”随行的西牛镇干部谢永初对记者说。
他告诉记者,原村委会行政代办事项也集中到片区,作为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可代办包括劳动年审、残疾人证、摩托车下乡补贴在内的40多项业务。
金竹片区公共服务站只是清远市整合涉农服务平台的冰山一角,金竹片区周围一万多村民所享受到的“实惠”同样也只是清远农综改恩泽全市300多万农村群众的一个缩影。
全国首创整合服务平台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一贯的宗旨,但新时期新常态下如何让服务群众不是挂在嘴皮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让群众真真切切地享受服务“实惠”?——这是社会焦点,也是社会难题。
清远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交出了一份很好的答卷:统筹服务,整合涉农服务平台,建立与群众“接地气”的公共服务站。
从2013年开始,清远将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由“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调整为“乡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到自然村一级,并在具备条件的村办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建立党支部。党组织设置重心下移后,扩大了党在农村基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贴近党员群众,激活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
自治重心下移后,敢为天下先的清远随即开始在乡村建立片区公共服务站,并选取包括金竹片区在内5个点先行先试,此举开创全国先河。
自治职能下移自然村后,村委会规模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即“自治”与“行政”分开:新成立的村委会只承担自治职能,行政职能则由片区服务站负责。
众所周知,过去,人手有限的村委会面临行政职能与自治功能的冲突,疲于应对上级交办的扶贫开发、计生、殡葬等各项工作,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做好自治工作。如今,行政村成了片区社会综合服务站,负责承办上级交办的工作、开展公共服务和为群众提供党政事项代办服务。“主要承担上级政府部门延伸到村级的党政工作和社会管理事务,集中开展便民利民的全程代办服务,由‘群众跑腿’变成‘干部跑腿’,并逐步拓展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清远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鲁小鹏说。
群众生产生活“一站搞掂”
农村片区公共服务的建立,让群众的生产生活“一站搞掂”,极大方便了群众。
“以前要买点生产物资必须得到数公里之外的镇上,现在在几百米内的公共服务站就能解决,方便了不少,对于我们附近的农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正在服务站取钱的附近居民林新强告诉记者,现在他需要买什么基本上都是来服务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过几公里外的镇上。“这里基本上与镇上没有什么区别了,只不过是人少些,规模小些罢了。”他笑言。
“我这里的货物吃的用的算是很齐全,基本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在服务站经营爱心便民超市的林阳清告诉记者。从开业至今,超市每天的营业额约700元,预计今后还有上涨空间。“生意还维持得下去,而且相信会越来越好。”谈及未来,他充满信心。
经营农资物品的林伟全则告诉记者,年后不久的春耕时节,一些村民手头较紧,时常到他店里赊账购物,等农产品出来之后再还钱,他去年一年就记账达100多万元。“村民到我店里来赊账买东西,从来不打欠条,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凭信用两字来做事,一年下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能按时来还货款。”他笑着对记者说。
“现在,村民基本的生产、生活和行政服务不出片区就可以得到解决了。”服务站负责人不无自豪地对记者说。
西牛镇党委书记邓明华对此非常认同。他告诉记者,片区公共服务站建立后,把以前村民要到镇一级才能办理的8大块108项事务全部下放到服务站来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除此之外,服务站还具有以下作用:把农资物品直接送到农户手上,而且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确保了质量;减轻了中途运输成本,价格较便宜;县城、镇一级可以服务的事项,在站里也同样可以。因此,服务站的建立,农民可谓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不无感慨地说。
服务触角不断延伸
诚然,如今已在清远农村大地上遍地开花的片区公共服务站并非一个“模版”,而是在突出“共性”的同时,也体现“个性”:
阳山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服务平台,连接了13个镇、167个村居、3115个村民小组,大大简化了办事流程,免去了群众的奔波之苦。不仅如此,由于山区路途遥远,阳山县还探索创立了专职代办员制度。“每个乡镇一台皮卡车,每个村一台便民摩托车,有人员,有经费,每天往返城村,为农民办事。”
在阳山、连州等地,一些片区的综合服务站建立了完善的电商平台、专业合作社和机械化服务平台,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甚至飞机撒农药施肥。
而随着乡村互联网的建设和农民用网的普及,便民服务进一步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去年1月,一个全新的网上办事大厅在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石岭村开通,实现了省、市、县、镇、村五级联网,这也意味着从此以后石岭村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90%的基本事项,享受到民政、卫计、国土等31项公共服务。
此外,涉农综合服务站的建立也有积极的带动示范意义,就是以“涉农平台整合”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资金、土地整合”工作。目前,清远市已经以“片区综合服务平台”为站点,成立了由驻片领导、片区服务站站长、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村民小组长、理事会长组成的工作小组,共同研究、部署推进“资金整合”工作。
清远农村片区公共服务站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把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群众的“家门口”,让农民免除了往日的奔波之苦,真正做到便民利民,给农民看得见的实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