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红利增强百姓获得感 ——仁化大抓民生改善工作综述
韶关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所有,转载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金秋时节,笔者驱车行走在仁化县广袤大地,只见一条条绿化公路贯穿城乡,一个个村庄美丽宜居,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洋溢着幸福……这是近五来仁化县实施民生工程带来的可喜变化,切实让百姓共享了公共财政的红利。
“小财政”支撑“大民生”
“最大限度地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普惠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城乡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仁化老百姓对县委、县政府的期待。”仁化县委书记刘锋说,过去五年,仁化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热点,强化民生投入,其中,2015年全县民生支出16.9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7.18%,分别比2010年增加12.43亿元、提高10.42百分点。
县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相继建成了丹霞绿道一期、火车站广场、县城和中心镇污水处理系统、新田家炳小学、一镇一公办幼儿园、一村一电子阅览室、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天网”工程、315公里通自然村公路改造等50多件重大民生工程,广大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桩桩民生保障实事也相继办好,完成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238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83万人;实现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实现全覆盖;建成了保障性住房648套,28个省级贫困村全面脱贫。2015年,该县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153元、12552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63.7%、85.2%。
小山村实现“美丽”蝶变
“原来瑶塘村的房屋破落、凌乱,与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景区极不相符。近两年在政府引导下,44户农户拆除旧房,按照徽派风格统一建设3层框架民居楼,并配套祖祠、休闲步道等设施。”说起村里的变化,该村村民宋大姐自豪地说,现在全村居住环境优雅漂亮,村民诵祖训树新风,村民还依托丹霞山优势红红火火的经营民宿客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美丽旅游新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典型村。
据了解,自2014年仁化县启动美丽乡村创建以来,该县明确从2015年起,连续6年安排不低于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的资金作为美丽乡村专项经费,在环丹霞山区域打造“五美乡村”。目前,该县农村地区共建成垃圾收集点2025个,建成垃圾中转站11个,配有清运车22台,垃圾压缩车4台,压缩箱体10个。
在良好的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去年该县启动实施“丹霞彩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程,获得省财政1亿元建设资金,全力将黄屋、夏富、长坝等3个特色主体行政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的美丽乡村。
如今,该县环丹霞山区域“一区五线”的20个小山村实现了“美丽”蝶变。其中,石塘古村去年底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上寨村和长坝村被评为“广东名村”、青湖塘和瑶塘等一批旅游新村吸引自驾游客数量呈几何数倍增。
“解民忧”提升幸福感
听民声,方能知民生。过去五年,仁化县以开展“一厅三档案”(“干群会客厅”和“民忧档案”、“企忧档案”、“民信档案”)为载体,创新基层治理,进一步拓宽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切实帮助群众和企业解决困难和矛盾纠纷,逐步形成“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忧”的社会管理服务快速机制。
“通过创新工作载体,收集到了群众反映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政策性问题,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及时采取措施化解了矛盾和困难,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该县县长王晓梅说,仅去年,该县通过“干群会客厅”解决各类事项1811宗,依托“民忧档案”解决民忧948宗,依托“企忧档案”受理和解决企忧事项125宗,促进了仁化经济和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步伐。
除了“一厅三档案”,该县扎实推进“平安仁化”建设,全县109个行政村创建为民主法治村,黄坑镇高塘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