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踏征途忆革命岁月的苦与甜 ——《重走长征路》之南雄篇
韶关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所有,转载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图为采访团在乌迳镇田心村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张伟 摄
编者按
近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及本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深入我市南雄、仁化、乐昌三地革命老区,重走长征路途,探寻长征足迹。通过采访当地干部群众,采访团全面挖掘红军长征沿线地区的红色印记,记录下革命老区改革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时光流逝八十载,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依旧广为传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往直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一方面军在南雄与国民党军队打响长征入粤第一仗。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南雄与长征不可分割的珍贵记忆,更是南雄红色文化的有力见证。走进南雄,那一片红色的文化,令人敬畏;那一份发展的决心,令人震撼;那一张宏伟的蓝图,令人向往。
长征精神引领新农村新面貌
南雄市乌迳镇田心村坐落于美丽的浈江河畔,下辖11个村小组,全村共有460户2012人。穿过蜿蜒的村道,一个整洁的小广场映入记者眼帘。现代化的大楼、标准的球场、齐备的器材,这一切景象,似乎与传统意义上的村容村貌,有着不小的出入。
“村里外出人员较多,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小孩。为保障老年人健康生活,镇上提出以田心村为试点,建立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田心村原村支书李朝阳说,村里通过“拆旧建新”和“空心村改造”的方式,将祠堂旁原来已破旧坍塌的泥砖瓦房统一拆除。经过统一规划,将农村小广场、小公园、小停车场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连片建设,便有了如今的一番景象。
“可以说,是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雄人,不断保持着发展的热情。”通过南雄市史志办副主任李君祥的细致描述,我们仿佛穿越回到了1934年10月,见证着那场发生在南雄的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信丰县一带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月26日,红一军团前锋在信丰县的石材圩一带开进,经小和、万隆进入粤境广东省南雄县的界址、乌迳一带。27日拂晓,侦察连向正在新田墟附近山坡上挖战壕的约200名敌人发起攻击。顷刻,整个新田枪声大作,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中,红军歼敌2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这是红一方面军进入粤境的第一仗,也是在粤的第一场胜仗。
“如今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奋斗回来的,我们必须更加珍惜。”乌迳镇党委书记孔建国表示,未来乌迳镇将继续全面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积极加快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速度,努力提升当地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脱贫致富革命老区焕发新动力
在南雄市油山镇坪田坳村,耸立着一座油山革命纪念碑,“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红军故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南雄县委就在油山率游击队创立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长征后,1935年初,项英、陈毅率部在油山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李君祥说,这里有多处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而关于红军的战争故事,当地人人都能讲。
油山脚下的上朔村,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南雄苏维埃政府驻地。1932年夏,《毛泽东选集》中提及的“水口战役”就是在这里打响。此战役中,上朔村自发出动了几百人,帮助红军挑子弹和行李,抬担架,把18名红军伤员抬回上朔村医治。
革命老区过去的发展之路犹如长征一般,道路曲折,困难重重。油山镇镇长钟小娟表示,他们有着大批极具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由于过去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在失修或损坏的很多。同时,缺乏带动力及关注度,红色旅游经常呈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这里是红军长征的故地,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此也是经久不息,源远流长。“过去,油山镇基础建设薄弱,灌溉和饮水问题突出,城镇区域面积狭小,城镇化进程缓慢。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黄烟税收,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贫困镇。”钟小娟说,面对发展困境,全体油山人大力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积极弘扬长征精神,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黄烟种植一直是油山镇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今年以来,全镇黄烟均价已超14元,位于全市前列,大幅度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钟小娟坦言,这一份成绩,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旅游方面,油山镇一改过去的“放任”态度,近年来充分挖掘现有旅游资源,不断配套基础设施,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毗邻邓坊镇泉水谷旅游度假区的的优势,将分散的相关景点串联成线,打造出一条红色革命、绿色生态相结合的休闲旅游线路。
南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宏忠表示,深受红军长征精神熏陶的南雄近年来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革命的辉煌历程,也必将推动南雄继续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