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实施“融珠”战略
韶关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所有,转载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七月的韶关,骄阳似火。这既是谋划实现目标的繁忙时节,又是孕育金秋硕果的希望之季。机遇与挑战又一次展现在韶关人面前。
多少年来,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实现振兴发展?一直是韶关人奋斗探索的主题和苦苦追求的目标。而如今,如何化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破解韶关发展不足的矛盾?市委市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主动融入珠三角战略,努力将韶关建设成为珠三角融合发展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动“融珠”:风劲扬帆启新程
去年6月,省委书记胡春华来韶调研作重要讲话,要求韶关转变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主动融入珠三角,在交通、产业等方面加强对接,推动加快发展各项目标早日实现。
这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发展大局,对韶关战略定位、发展方向的重新把脉,完全符合韶关实际,又为韶关加快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韶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重要遵循,并作为韶关“十三五”规划发展的总战略。
市委书记江凌指出,把主动融入珠三角作为发展的总战略,抓住了发展不足仍然是韶关的最大不足这一主要矛盾,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实施主动融入珠三角战略。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又在于行动。在这个大战略下,市委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胡春华同志在韶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了与珠三角地区观念、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的对接步伐,在新常态中下了一步先手棋。
去年11月9日,韶关市政府与广州市政府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还分别与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外,通过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市积极争取省的支持,将我市纳入“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韶关”经济圈,列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配套区。
为了转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市党政班子组团到广州、东莞、佛山、清远等地区实地学习考察,还借力莞韶结对帮扶东风,通过选派干部到珠三角地区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学习借鉴珠三角好的经验做法和体制机制,推动我市广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为了加快与珠三角的产业对接,市主要领导更是带队深入珠三角、省外开展招商、谈项目工作,努力招大商、引大才、对接大产业,还主动对接省直部门,为韶关争取更多发展资源。市领导务实高效的作风不仅触动了各级领导干部,韶关人真诚发展的期望、开放融合的态度更是感动了许多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向韶关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今年4月,市政府与中国能源建设公司投资分公司签订双方战略合作协议;7月7日,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举行合作备忘录签订仪式,争取到约500亿元的项目融资合作支持;7月20日,市国资委、万宝集团及韶铸集团三方在广州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将合力把韶铸集团打造成为中南五省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铸锻基地……
正是在主动融入珠三角的理念引领下,市委、市政府用更高的视野、更广的思路、更有力的实干精神,主动加强与珠三角的无缝对接,努力让各类高端要素向韶关汇聚。
攻坚克难:下决心破解发展困境
打铁还需自身硬。主动融入珠三角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如何正视和破解韶关发展困局,为“融珠”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是一个真实摆在韶关且必须答好的“命题”。
江凌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对韶关发展现状有三个基本判断:第一,发展不足、经济总量过小仍然是当前韶关的最突出问题;第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问题尤其是城市外部交通已经不再是制约韶关振兴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目前制约韶关振兴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产业发展不足、城市功能不强和县域经济发展薄弱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市委提出要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重点把大力推进项目攻坚、城市提升、县域发展,作为推动韶关振兴发展的三大主题工作。
产业园区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市委确定的八大产业,制定产业项目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打造若干个年产值500亿以上的产业。
市委提出,要改变过去的招商引资思维方式,用与珠三角融合发展、产业共建的思维来进行招商,建立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共建、产业协作的关系。今年,我市与广州市政府达成共识,在新丰、翁源合作共建两个产业园区,重点承接广州开发区孵化出的科技型企业;在市区新规划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配套园区,学习借鉴广清产业园的发展模式,采取东莞韶关合作共建、以东莞为主导的模式开发建设。
目前,全市8个产业园区中有5个纳入省级产业转移园管理,3个被认定为省级产业集聚区,已建成投产的企业40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5家,形成了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我市还不断推动东莞的对口帮扶合作走向深入,截至目前,由东莞市主导或协助引进的产业项目达264个,投资金额582.96亿元。
针对市区城区框架偏小、功能不强、规划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我市将制定中心城区整体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五大提升工程”,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推动韶关市区实现整体提升。一方面,加快芙蓉新区建设步伐。新区起步区2016年计划投资54.3亿元,新开工项目25个,1-5月起步区完成投资15.08亿元、增长9.4%。另一方面,三年内计划投入约100亿元,重点对老城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景观、公共服务资源等进行升级改造和优化整合,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
作为第三项重点工作,县域经济一直都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不仅各县(市、区)主体功能不清晰,而且发展步伐不一、差距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市委提出要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各县(市、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市委还特别加强了对抓县域发展的督促检查,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点评、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述职”制度。
在市委主动融入珠三角总战略的统筹下,以新丰、翁源为例,有了大广高速、武深高速公路以及正在谋划的韶新高速的交通区位优势,两县从偏远山区县华丽转身为“融珠”的前沿阵地和先行区,市委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助力县域经济腾飞。
深化改革:打破思想与体制枷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面对实施主动融入珠三角的新阶段、新挑战、新要求,根本在于深化改革创新,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
江凌在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大会上强调,韶关发展正处于关键节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切实把韶关振兴发展的责任担当起来,锐意进取,改革体制机制,切实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为韶关振兴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韶关作为粤东西北山区市,受过去体制和观念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尤为突出。韶关发展基础条件与珠三角相比相对较弱,必须通过改革来改善发展环境。为此,韶关改革步伐要比珠三角更为大胆、主动,韶关未来几年改革的力度将决定韶关发展的速度。
基于此,我市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围绕行政审批效率低、项目落地慢等问题,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流程进行再造优化,改革后,项目从前期到开工由原来的273个工作日大大缩短至92个工作日。同时,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
针对当前市与市辖区责权利不够明晰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市与区城管、公安、国土、财政、森林公园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明晰市与市辖区的事权和责任,充分调动市辖区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积极性,激活市辖区的发展活力。
针对当前基层治理缺位、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投融资体制和社会治理改革,将重点抓好“两个下沉”和“两个整合”试点,把村民自治事务下沉到村民小组(自然村),把公共服务下沉到行政村,整合涉农资金和分散土地,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我市今年紧紧扭住“三大抓手”不放松,致力于加强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区建设,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振兴发展;扎实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建设,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按照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强化举措、落实责任,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回首上半年工作,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市委市政府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主动融入珠三角战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实际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10.6亿元,增长6.3%;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6.17亿元,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04亿元,增长4.4%。
这一组有力的数据,正是韶关积力蓄势的一个个客观见证。主动融入珠三角战略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成为了韶关人民实现振兴发展的希望所在。
随机文章